
談到人際關係,我們常會強調要「真誠」,要能夠向彼此展現真實的自我。很多政治人物也不時把真誠抬出來標榜自己,或質疑對手。彷彿與人互動時最重要的唯有真誠,真誠是所有關係問題的癥結。
當我們說真誠對待彼此的時候,好像真誠是指沒有心機、不經過設計矯飾、不刻意做什麼。聽起來都很正面,其實卻藏有另一面的意思:跟對方相處時,我不想刻意做任何事,我想暢所欲言、為所欲為。
有一次,我在咖啡廳聽到隔壁桌的人聊天,他們剛好談起感情問題,引起了我的注意。短頭髮的女生正好在抱怨自己的男友,說男友有時候好像把她當成外人,某些事情不會找她討論,還常常不體貼她的要求或撒嬌,讓這女生偶爾覺得很彆扭。這番話讓一桌男女爭論不休,有人覺得她無理取鬧,也有人覺得就是她男友的問題。
而真正讓我開始認真聽的部分,是他們其中一人說出的話:「要找到真誠以待的人好難」。
究竟什麼是真誠呢?
我們往往誤解了「真誠」字面上的意思,真誠不是「誠實」,不是「不說謊」。真誠是不虛偽、不虛假,但我們很容易曲解它的意義,以為真誠就是一個人不需要刻意去做任何事,或是在別人面前愛做什麼、就做什麼。當我們說希望與對方真誠相處,我們想要的,其實是一個能夠任由我們無理取鬧、讓我們耍賴的對象。
我發現,人的情愛關係存在著一個最大的盲點,也是最大的危機,就是在相處過程中,我們只想要保持自己「孩子氣」的那一面,只有在等到孩子氣的那一面得到滿足之後,才想要展現出對對方的關心和在意。
我們很常聽到這種論調:能夠接受幼稚、單純,甚至充滿缺點的我,才是真正地愛我。但是,我們都知道,幼稚根本就是「不講理」。
這種所謂「真誠」的感情,到最後多半會以分崩離析收場,為什麼?因為兩個人認為自己是在向對方展現真實、自然的一面,都「真誠」地面對彼此,不需要任何「刻意」去掩飾、包裝。日子一久,這段「毫無刻意成分」的關係,就只剩下兩個都在「做自己」的個體,而感情也就這樣慢慢消逝。
很多人把「為所欲為」跟「真誠」搞混,舉例來說,有些人假日不願意陪伴另一半和家人,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,兀自外出登山或埋首打電動。等到另一半開始質疑兩人的關係,覺得對方已經不在乎了,他卻說自己是在「展現真實的自我」,是真誠以對。因為當他跟其他人相處時,都必須刻意去做某些虛偽的事、逢場作戲,對自己的另一半才是真誠、毫無遮掩。
但這種說法其實是在表達:我想對你耍賴,我不需要在乎你的感受,因為我就是在對你展現「真誠」「毫不刻意」的自己,所以你應該要接受我,甚至感謝我!
日常中,情侶之間起衝突,總不乏類似的問題。某一方一直覺得「互相配合」就是在「委屈彼此」,就是「虛偽」,因此強迫對方接受「真實」的自己,好像這樣就是真誠,就是最自然的關係。「我跟其他人相處都是心機和矯情,跟你相處才保持真誠坦白。」一旦對方不合己意,就不停指責對方:「我這麼真誠對待你,你怎麼還不懂我?」「我的付出,你看不到嗎?」可是,你的付出是你自以為的,人家哪有可能一看就懂?
這種爭吵屢見不鮮,說穿了,這種情況中所講的真誠,不過是想「找個人撒野」!這究竟是真誠,還是無賴?
現代社會推崇個人主義,強調每個人的獨立個體。「獨立」這個詞在英文的原本意涵,是「不受支配的」。換句話說,個人主義強調每個人那「不受支配的真實本性」,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多訴求強調「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」「跟著自己的感覺走」,這種說法背後的意思,就是我們無論人生經過多少風雨,內在一定有某種東西、某個聲音,不會改變。
然而,正是這種主張,造就了人際關係裡的無力與衝突!或許是因為生活已經有太多複雜、瑣碎的人事物,導致我們過度讚揚那「看似」原本就存在的、原始而根本的東西,並產生強烈的想像,認為那個看似「原始」的,就是真誠,進而認為這種東西,應該留給自己最重視的對方。如果對方要求我們妥協、配合,反而會使我們感到:我對你展現的真誠這麼好,結果你不加以珍惜,還希望我刻意做點什麼事,那不就是耍手段、「不真誠」了嗎?
印度哲學中也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,以非常哲學的方式,不停地辯證所謂的「原始」存在與否,這是一個挺深奧的議題。在這些思辨與論證之中,佛陀曾經對於這樣的理論提出另一種說法、一種讓我們能夠輕易理解的說法—
「任何有作用、有價值的東西,必然來自刻意為之。
自然而然就存在的東西,必然一點價值與作用都沒有。」
分享自閱讀最前線
MinShare網絡自由人